作为一个一直不大自信的人,我的最初选校列表被朋友说成是保底大荟萃。好几天,我愣愣地盯着自己的选校列表,确实,这些学校的录取概率都比较大,这时才反应过来自己在筛选的时候会直接把“好像录取几率低”等同于“一定不会录取”处理,连所谓冲击都冲得小心翼翼。我
盯着选校列表不停问自己,会甘心吗?被录取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吗?不会,不会。原本习惯了稳稳妥妥安安定定,以至于有太久太久没有嗅到为梦想的实现或失败癫狂的气息了。索性就让我胆怯地勇敢一次吧,结果最差也不过做一枚失学儿童而已,我不觉得自己会难以承受这样的结果。曾经,在我递交完申请后的某个下午,闲着没事和一个打电话来推销的中介聊了起来,他询问了我申请的学校,我一一报给他,电话那头说“每听你报一个我都为你捏一把汗。”不找中介的一大原因也在这里吧
,我已经那么不自信了干嘛还要找人来打击自己啊/_\
接下来,我开始着手写个人陈述和文书。最痛苦的思考都在这段时间,我甚至好几次想要终止申请转而去工作。申请研究生完全不同于申请本科,几乎没有人会问一个高中生他们的入学动机是什么。而对于研究生,申请人则必须说明他们的专攻领域或研究方向,说明为什么要读研究生,为什么这个专业,为什么现在,为什么这个学校,具体读什么,读完之后做什么,为什么有资格?一番思考以后
发现也许自己根本没有这样实实在在掷地有声的理由,感觉自己也许需要工作几年才能发现那个强烈的深造需求,以现在大脑空空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东西完全千篇一律。为文书苦恼的同时也觉得这些家伙实在太厉害了,它们逼迫我去思考自己只是设了个大致目标而后一直逃避的职业规划,逼迫我承认自己看似勤勉且收获颇丰的大学近乎于碌碌无为。而当时作为一个申请人,我基本已经是定型了,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也许就是这样几篇文书,在上面绝对不能马虎。当时除去实习
时间,剩下的时光我反反复复在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自己的二十几年拉出来重复咀嚼
,醒来和睡去时满脑都是这些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写下来,即使最初的草稿看起来惨不忍睹。PS反复修改几遍之后,总算看起来像模像样。之后的每篇文书我几乎看作自己诞下的一个孩子一样
。
一边准备材料一边陆续递交申请的那段时间压力真的不小,美国有各种各样的deadline,英国则是rolling,每一天都在害怕来不及的恐惧下度过,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手忙脚乱。依然记得十月中旬收到了最早递交的WUSTL面试邀请,恰巧夹在两门期中考试中间,期间我还赶着要递交LSE和华威的申请。郁闷的是LSE发送的推荐信填写链接老师始终收不到,换了许多张卡也无法支付华威的申请费。跟老师通了好几个电话,华威第N次显示支付未成功之后我木木地拿起违禁小电器想烧点水喝,一没站稳坐在了地上,就这么傻乎乎地在冰凉的地面上坐了五分钟_(:з」∠)_
想起来还有一段更加痛苦的经历是做WES认证,详细过程就不说了,一开始就不顺利,本以为问题出一次就够了,没想到还能这么颠簸。美方认证出问题的时候凌晨两三点开着skype打电话却只是一直听了一个小时自动录音,把余额听空也没能打进电话,既然联系不到对方根本不知道接下去应该怎么做,于是就把能想到的事情都做了,人生第一次传真和寄国际快递都献给了WES_(:з」∠)_最终拿到薄薄几页的认证真想迎风流泪啊。
坦言,我没能很好地处理压力,以至于暴食症又有些复发,另外还染上了一个对身体伤害极大的坏习惯,健身也暂时停了下来。
那段时间恰好赶上《爸爸去哪儿》热播,跟风看了几集便深深地被吸引,仅仅是因为这个节目让我疯狂地想要回到过去做一个小孩。我想四处撒泼泥地里打滚嚎着哭笑着疯跑说一些乱七八糟没有逻辑的话钻老爸怀里让老爸睡前给我讲故事。然而人始终是要长大的,时间始终是不能倒回的,那时候的我大概是太贪恋儿童无需承担太多责任的感觉,爱怀旧的个性也多少推波助澜了。令人难过的是,大概这辈子都无法再玩一次老鹰捉小鸡,疯跑狂叫到力竭了吧。
本以为递交完申请之后焦虑应当会减轻一些,实际上完全不是。等待结果的时光才是真的难熬,尤其是本来认为会分分钟给offer的学校也沉默着。直到11月底收到WUSTL的offer,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之后除了一个保底学校的offer以外连吃了好几封拒信,忍不住有点郁闷。爬到论坛上看了一下,大家也挺惨淡的,不得不说今年的研究生申请比去年还要残酷好几倍。期末,为了两顿聚餐(出息)我多留了几天,回家前的晚上一个人托着腮刷着天涯,手机里来了一封IC的邮件提示结果已经出来了,上网一查,是一句极其简短的拒绝,想到为了准备IC的材料付出的心血,心里又是委屈又是不服气。趁着四下没人,我嚎啕大哭了起来,用尽浑身力气,算是
借机把这半年的辛苦和压力都从身体里好好地清了出去,终于能回家了,真好啊。
一眨眼就到了14年,1月10号是WUSTL交定金的deadline。其实到底最想去哪个学校,在交完所有申请后就明了了——我隔三差五地去刷LSE For You看申请结果,即使里面明确说了一般要8周出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莫名其妙地深深爱上了LSE。申请的七个学校中唯有LSE我申请的不是金融,是一个名字非常长的项目:Management of Info. System and digital innovation。当时苦恼这篇PS很久很久,却在学校一个很无趣的讲座里捕捉到了灵感——互联网金融,回去便一气呵成写出了自己最最满意的文书。我还在PS里提到了一句“我每年都在更新自己的网站”XD 其实WUSTL是个很理想的学校,比起腐国我也更喜欢美帝,有去过LSE的人说那儿连个像样的校园都没有,伦敦的生活费贵到哭,等等等等,但所有缺点都好像因为它是LSE,所以我根本就不在乎。眼见着10号就要来了,8周也快到了,LSE的状态却仍然是Under consideration。焦急了几天,忽然明白了这些纠结大概就因为每次都觉得做好接受糟糕结果的准备但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一丝幻想。高考的时候是,现在也是,都是这种该死的潜意识总是让自己觉得不满足不开心。我逼迫自己面对LSE八成要黄掉的事实,9号付掉了WUSTL的定金后安安心心地准备从了这个项目,之后好几天都没有去看LSE For You。
13日的下午如往常一样困顿,闲着没事的我又爬上了LSE For You,忽然发现原本显示状态的地方有了改变,一眼扫过去不是原来那一坨英文还来不及辨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屏住呼吸,看见了令人兴奋的几个词:We are pleased to...,骤然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得要突破胸膛,想要大喊却又发不出声音,目瞪口呆地张着嘴,反复地在心里默读着这个句子,直到确认自己真的拿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offer,那种激动真真难以言喻。
腐国对应届生发的都是conditional offer,LSE也不例外,他们条件之一是要求我毕业时加权均分到90,我还差一点,为了在毕业后能稳妥地换到unconditional
offer,我翻了三四十页的往年帖子,询问了许许多多的人,开着记录成绩的excel表格不停模拟演算思考最佳对策。最后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毕业旅行计划,决定安安心心地回归校园刷分。虽然最后换不到uncon的可能非常小,但我也意识到如果最后关头出了点意外无法入学,我也势必赶不上6月30就开学的WUSTL,最坏的结果大概是成为一枚失学儿童,但我想我也一定不会甘心去保底学校。我愿意承担这样的最坏结果,并会为了防止它的出现竭尽一切努力,我相信我永远不会为这样的决定而后悔。(唔忽然想起来其实当时LSE
For You显示我的纸质offer1月8号就发出了,系统延迟了几天才更新了状态,我有辣么点心疼扔到水里的定金_(:з」∠)_
如此,申请之路差不多也可以画上句号了,因为其他的学校我真的不在乎,LSE稍稍向我一招手,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它狂奔而去。真的是很久没有感觉到梦想成真的狂喜了吧,习惯了付出努力却得到糟糕结果的我已经很久不敢光明正大地做梦了,而这一切都让我一下子觉得付出有了回报,一切辛苦和委屈化作一缕烟,风一吹便散了。
我想,我能够变得更加勇敢了呢。